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水上哨兵 感知太湖
8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監控太湖水質,并將實測數據通過無線網絡及時傳送到控制中心
太湖的黿頭渚西南,漂浮著一個黃色的圓形浮標物。
“這就是浮標式水質自動監測站。別看它個頭不大,卻密集著信息傳感等多種技術。”無錫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丁建清說,它身上搭載水質監測儀,可迅速測出湖水的溫度、電導、PH值、溶解氧、濁度、葉綠素、藍綠藻等7項水質數據,實現對水質的實時監測;浮標上裝有氣象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風向、風速、氣壓、溫度等氣象指標,兩者結合,實現了對湖體水質、水文和氣象等要素的全天候、全方位、立體式監測。浮標帶有航標燈、GPS定位、雷達放射器和錨系等安全措施,將儀器實測的數據通過無線網絡及時傳送到控制中心。
丁建清說,監測站被形象地稱為“水上哨兵”。目前,無錫的環太湖區域密布了8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總投資1.8億元。其中,浮動水質監測站15個,覆蓋了主要出入湖河流斷面、行政交界斷面、重點監視河流斷面和主要飲用水源地等重點區域。“監測站實行24小時不間斷監測,一旦出現水質突發污染,相關人員的手機會立即收到信息。”
在感知體驗部,技術人員對藍藻視頻監控進行了演示。一個立在大廳正中的模擬“地球”上,一片藍色水體出現了逐漸增長的綠色區域,這表示藍藻的面積在擴大。信息迅速傳送到主控臺,模擬“地球”上立即出現從不同方向駛來的3艘白色打撈船,它們將漂浮的水藻收集回藻水分離站,加工后的藍藻將變成化肥。
據丁建清介紹,無錫市不僅擁有水質自動監測站、藍藻視頻監控儀,還擁有水環境監測船、大氣與噪聲監測預警系統、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儀、小型飛機空中監測、衛星遙感監測等先進監測手段,實現“水陸空天”覆蓋,布下環境監測的“天羅地網”。
“測得準、傳得快、說得清、管得好”是無錫市環境監測的目標。據了解,無錫市環境監測物聯網體系由4個層面構成:一是測,重在感知;二是傳,重在傳輸;三是說,重在分析;四是管,重在有效。“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首先必須具備強大的智能化環境感知能力,可現在感知技術還是個瓶頸。”丁建清說,比技術更難的是要感知的東西太多,人們并不清楚要感知什么。以藍藻為例,它不僅種類很多,而且成分復雜,到底該感知什么才能真正有效治藻是個課題。
還有一個難題,是找準“說”和“管”的節點。所謂“說得清”,就是要對數據處理進行科學解釋、準確預測,比如空氣中有個污染氣團,你可以通過物聯網感知體系弄清他的成分及風速、風壓、風向等指標,但要說出它的影響程度、范圍,必須有一個成熟的預測模式。“一般都是經驗模式,這就需要積累。”丁建清說,“物聯網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要走上產業化道路,真正改變人類生活,尚需時日。”
扁鵲飛救 守護健康
一套3000多元的“扁鵲飛救”系統,提供了集預防、監測、定位、呼救于一體的遠程健康救助服務
見到何偵林,是在無錫博物院地下一層展廳里,他正參加中國(無錫)海歸創業成果展。無錫市精心挑選了145家海歸創業,集中展示了無錫市4年來堅持不懈實施“530計劃”的成就。何偵林所在的無錫艾威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參展企業之一。
“扁鵲飛救”四個瀟灑大字吸引了我的視線。何偵林說,這是一個集預防、監測、定位、呼救于一體的遠程健康救助服務系統,服務對象是患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是物聯網醫療應用的典型。“扁鵲飛救”是從網上征集來的系統名稱。
何偵林告訴記者,這套系統由健康手機、數字化醫療設備、移動和固話網絡、呼叫中心、網絡平臺等部分構成,用戶可選擇佩戴心電監護儀、血壓計、血氧儀,實時測量的心電、血壓、血氧等指標,通過藍牙將測量結果傳送到安裝特殊軟件的手機上。這款手機是全球首款實現固網與移動網融合的健康手機,它會把用戶檢測信息自動發送到艾威梯呼叫中心,那里每個用戶都有檔案庫,也可以自動發送到綁定的親友手機,便于親友和呼叫中心掌握用戶健康狀況。一旦出現意外,用戶可一鍵呼救。按下緊急救助鍵后,手機會自動撥通當地急救中心和綁定手機。
“扁鵲飛救”系統還為醫院和急救中心提供了特殊通道扁鵲醫救和扁鵲急救,用它們可以查詢用戶信息檔案、健康數據和既往病歷等。這一系統能為用戶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人群提供健康狀況實時監測、跟蹤查詢、定位救助、健康管理咨詢等服務,讓用戶擁有一份安心。
何偵林說,“扁鵲飛救”系統對手機沒有特殊要求,一般的藍牙手機裝上艾威梯軟件即可。不含手機,這套系統價格在3000多元。目前,該系統在北京已擁有1000多名用戶,在江蘇正與電信合作展開推廣。
智慧柵欄 安保防線
“智慧柵欄”很聰明,不但能判斷靠近圍界的是落葉、動物還是人,還能判斷出這個人是經過圍界、還是想攀爬圍界
一個細雨蒙蒙的下午,記者來到了無錫機場。今年3月,這里正式使用了防入侵圍界技術,成為繼上海浦東機場后第二個安裝物聯網圍界防入侵系統的使用者。
在候機樓兩側各300米的范圍內,有一道看似普通的綠色柵欄。乍看這個柵欄尋常無奇,細看就發現了它的柵欄上和柵欄下3米寬的地面上都安裝了感知裝置。
我們有意走近,伸手用力猛搖柵欄,幾乎就在同時,安裝在柵欄上的報警燈亮了,隨后,“請遠離這里,不要攀爬”的警告聲響起,并不斷重復。無錫機場運行保障部經理惲東華告訴說,如果我們還不離開這里,或繼續搖晃,安保警察就會出動。
在上海世博園四周,記者再次看到了這種“智慧柵欄”,它上面均勻地布設了傳感裝置。
“這就是防入侵圍界,屬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劉海濤告訴記者,這是防入侵物聯網在大型國際活動中的首次規模化應用。智慧柵欄具有感知功能,如果出現攀爬、破壞、翻越圍欄的情形,這套系統不僅能夠探測到,還能結合智能視頻聯動進行目標跟蹤,同時在運營指揮中心通過大屏幕電子地圖顯示報警位置,通過安保人員復核確認后迅速啟動預案出警機制,全面實施警戒與防護,為“安全世博”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上海世博會展期半年,園區陸上圍欄防護邊界長達10多公里,如此長的周界,若想靠人防、物防及傳統的監控手段,根本無法實現周界的全天候、全天時監控和防護。防入侵物聯網技術為“安全世博”打造了第一道防線。
劉海濤說,上海世博會防入侵系統采用的是基于物聯網的第三代目標驅動型周界防入侵技術,由國家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將自主研發的物聯網技術與重要區域防入侵應用需求相結合的產物。
據他介紹,第一代周界防入侵技術采用視頻監控手段,不具備預警和報警功能,主要用于事后追蹤。第二代技術包括振動光纖、張力圍欄、紅外對射等手段,具備了報警功能,可依據檢測信號的強弱來判定目標有無、并產生報警,屬于信號驅動型,虛警率和漏警率很高。第三代技術具有自治組網、協同感知、自學習等特點,可以形成對地下、地面、圍欄、低空的立體防入侵能力。在入侵手段多樣、目標混雜、環境不確定的復雜條件下,能夠告知目標是什么、在哪里、干什么,然后再進行報警,抗干擾能力強,虛警和漏警率極低,可以滿足全天候全天時的監控要求。
借力一項項應用,物聯網正漸漸走近人類。隨著它的普及,智慧將深刻地改變城市,改變生活。 (文/何振紅 李佳霖)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